查看原文
其他

驻村杂记 | 脱贫攻坚中的我们

中国研究生 中国研究生 2021-01-06


自我到九江市都昌县西源乡南邹村挂职锻炼担任村支书助理,至今已半载,在这里,我接触了最基层的民生,参与了最基层的建设。基层一线的日子,忙碌而充实,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工作的点点滴滴,化作指尖的文字,在这里与大家分享。



  书记的摩托


村部的院子里,总是停着一辆上了年岁的摩托。自打我进村后,便与它熟识,即便有了崭新的“坐骑”,我还是与它最亲最近。它载过多少人、跑了多少路,连它那年过五旬的主人都很难说得清楚,只是知道村里的行赏簿里始终留有它的位置。村南头的田埂上,乡政府的大院里,总能看到它的身影。自然,有它的地方,便有它的主人,一位二十世纪末便来村部工作,而今守护着四千余亩土地安宁的大队书记。


村里的人也都知晓,书记并没有轿车,在那通讯并不发达的年岁里,有事找摩托便成了大家的共识。脚下的这片土地,布满了车痕,它经历过张家李短,见证了岁月变迁。无论是艳阳高照,抑或雨雪霏霏,书记的摩托,像舞动的音符,总是跳跃在那鄱阳湖北岸腹地的大街小巷里,这音符里承载了或悲或喜的记忆。

记忆最为深刻的,当属那段奔波在扶贫产业基地的日子。持续的旱情使得油茶苗相继枯死, 眼看着满载心血刚刚起步的产业受到重创,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。“扩建水库,扶贫产业要保得住,见效益。”书记当机立断地说道。那段日子,我坐在书记的摩托上,飞驰在村部与产业基地之间,筹资金、做规划、跟进度,白天连着黑夜,月光见证辛劳,最终一座容量达12000m³ 的水库出现在眼前,用水困境得到了极大缓解。看到群众满意的笑容,我感到一切都是那样值得,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是一种超越物质的享受,催人向前。


书记的摩托里,有写不尽的故事。在这摩托的后座上,我见证过千亩油茶花的盛开,也经历过狂风暴雨的袭击。这颠簸的路途里,记录着寒暑,划过了春秋。连同这片土地,我都爱得深沉,明天又是崭新的一日,我与书记的摩托,又将奔向哪里?



 扶贫两三事


来村后的第一天傍晚,我便跟着书记走访了村里的贫困户,了解其贫困状况,也是自那时起,我便与村里的扶贫工作结下不解之缘。

村子是贫困村,由于交通不甚便利,加之人均土地稀少,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,多伴有因病、因残或年老体弱无劳动力的人群,脱贫便成了头等大事。


扶贫先要扶智,治穷应先治愚,抓好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。说来也巧,村里的小学和村委会合用一个大院,自打驻村后,我便十分关注村里的义务教育情况,常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,了解村里教育的短板,当得知村小的课程比较单一,孩子们十分渴望拓展课业时,我便积极行动起来。工作之余,为村小的同学们上书法课和科普课,并在庚子春节前夕邀请青年书法家在村小开展了“硬笔书法进校园”活动,展出书法作品70 余幅,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。雅斯贝尔斯曾说“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”,能够在这片热土上追寻教育的真谛,不失为一种意料之外的幸福。


除了教育扶贫,我经常思考,如何带动未脱贫群众增收脱贫?如何让已脱贫群众巩固脱贫成效?如何让村庄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?在向有经验的乡村干部讨教后,我心中有了答案,那便是发展产业!没有兴旺的产业,一切都显得那样单薄无力。恰好我在武大读研时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农业遥感,我便主动请缨,参与村庄的产业扶贫工作,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为村里的产业基地进行规划并绘制地图,全程参与了村里油茶基地的种植工作,挖沟、推土、平整,移栽、种苗、浇水,一片繁忙的景象周而复始,连续半个月坚守在基地之上,忙碌的日子快乐而充实。


驻村扶贫的点点滴滴,在脑海里不断涌出,每当走进贫困户的家中,我都会到厨房里看一看,从“吃得饱”到“吃得好”,一点点的变化是脱贫进展的缩影,一声感谢,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,能够为这片土地的脱贫攻坚事业奉献微薄之力,幸福又温暖。


此心安处是吾乡


半年以来,这里的一草一木,一山一水,与我都愈发亲近,尤其是在这绿意萌动的春天,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愉快呢?早些天,跟随着书记的脚步,走在村南的田埂上,见证了200 多亩的荒山化身为金黄灿灿的沃土,一种说不出的获得感在心头荡漾。是啊,这片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邹百姓,如今又以那广博的胸襟接纳了来自异乡的我,一份感动便涌上心头。


想来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,只要脚踏着泥土,到哪里都能笑着生活。依稀记得在2018 年的夏天,我和几位同在武大读研的同学到一个乡镇锻炼,抵达的第一天正午还是艳阳高照,谁曾想晚上便暴雨如注,我和冬冬、其闯、委委挤在一个房间里,拿着水盆接着屋内的雨水,便是这样,我们还能笑着聊哲学、谈黑格尔,直到深夜,后来我在日记里写下,这也许就是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吧。


如今,在基层工作得越久,越发觉有些“阿Q精神”也不算坏,有苦有乐才算是真实的人生嘛,就像那温室的花儿,终是经不起风雨,只有那野草丛生的泥土里,才会孕育生机勃勃的艳阳之花。在这离家600 公里的鄱阳湖畔,我好像也似一株随风飘摇的水草了。

大抵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谈及故乡,于我亦然,自打读大学后,便与故乡的距离越拉越远,却总还是会在梦里忆起那一望无际的平原。人啊,就如同那空中飘飞的风筝,有故乡的线柄牵引,才终不会迷失在层层云端。


故乡门前的小巷里布满了我童年的足迹,而如今南邹的田野上,也渐渐留下了我的身影。既然来到这里,便是不解的缘分,我喜爱这种脚踏泥土,盼望丰收的日子,无论风雨几何,总想着留下点什么,在一处便爱一处,干一行便爱一行,纵使前路坎坷,只要心安,亦是吾乡!




往期精选

毕业百味,你可记得“西瓜”那一味?毕业百味,你可记得“青柠”那一味?关于举办2020年“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”的通知@全国高校毕业生,习近平提出了这些希望

July

15


文章刊于杂志6月号

作者:于伟宣(武汉大学)

编辑:马亚男

责编:雅琨



原来你也“在看”!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